最近車圈表現出從未有過的熱鬧,先是魏牌 CEO 李瑞峰炮轟增程式,再接著理想接二連三的爆出新聞。
而針對這次的一系列輿論風波,李想卻一反常態,變得溫和的許多。不但沒有回懟,還虛心的自掏腰包延長空氣懸掛的質保。
《把一切獻給黨》的作者吳運鐸說過,不參加變革社會的斗爭,理想永遠是一種幻影。我們無意主動造成雙方的對立,但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的 " 矛盾 " 幾乎是先天性的。不可否認,造車新勢力作為新加入者,對傳統汽車行業格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從造車理念、研發、制造到營銷、售后等領域都帶來了不一樣的玩法。
在車圈的輿論戰中,一直以來,新勢力在輿論上都占據優勢。新勢力們光靠這個 " 新 " 字就蓋過傳統車企,中國人喜新厭舊的心理被拿捏的死死的。然而在魏牌 CEO 李瑞峰看來," 他們以社會心理學上優越感的構造,成功掩蓋了電車的先天不足,又以大眾社會學商互聯網用戶人設的構建,掩蓋了技術上的缺失。"
長城不但在多年前就開始布局新能源、智能化技術,并且在組織架構上也進行了深刻的改革。尤其在李瑞峰第二次擔任魏牌負責人后,將其定位為 " 高端新能源品牌 ",明顯就是徹底的 " 新勢力 " 化。李瑞峰從來沒有承認過新勢力的存在,在他看來:沒有新勢力,只有新技術!
互聯網造車營銷方式,并非只有造車新勢力才能用,傳統車企同樣也可以用。魏牌 CMO 喬心昱認為," 我們是 7 分造車 3 分說,新造車是 3 分造車 7 分說!" 通過此次魏牌向增程式開炮,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魏牌的新玩法:用互聯網造車的營銷方式,以出圈的言論,游走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李瑞峰對增程式的炮轟,不僅僅是技術的爭論,也可以看作傳統車企對新勢力的反擊。魏牌用實際行動抹平了與新造車之間的鴻溝,撕掉了新勢力的標簽,也甩脫了 " 傳統 " 的束縛。從此以后,誰也沒理由說傳統車企就代表落后理念和生產力,甚至在厚積薄發的支撐下,傳統車企大有席卷新勢力,占據新能源主流的勢頭。
李瑞峰的反擊顯然是有備而來,他選擇從技術路線切入,看來是準備了充足的彈藥。在多個公開場合,李瑞峰都高調的表示:" 魏牌智能 DHT 混聯技術就是全球最好的新能源技術。" 我們姑且不探討混動和增程式孰優孰劣,從陣容來看,目前幾家主流的中國車企都選擇了混動的路線。長城的檸檬混動 DHT,吉利的雷神 Hi · X,奇瑞的鯤鵬 DHT,比亞迪 DM-i 等等,都正在或即將引來大爆發。
雖然在市場變革上落后一個身位,但研發能力的先天優勢,讓主流傳統車企迎頭趕上,抑或說彎道超車亦不為過。李瑞峰不光打嘴炮,還用實際行動在給自己的觀點提供支撐。
7 月 17 日, 魏牌 " 此生必駕中國魏 摩卡 DHT-PHEV 智行 G318" 活動圓滿收官,摩卡 DHT-PHEV 創下全球首個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以超低能耗完成 G318 所有挑戰的紀錄,全程僅補能 5 次便順利抵達拉薩。從海平面到地球之巔,無限風光美景與無數冒險故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 G318 成為中國最好的試車場。車隊駛過廣袤無垠的高原牧地,穿過威嚴聳立的皚皚雪山,行至日光之城拉薩,全程近 5000 公里。
當李瑞峰與增程式 " 激戰正酣 " 的時候,摩卡 DHT-PHEV 車隊正行駛在 G318 上。似乎為了助力李瑞峰向增程技術的開炮,摩卡 DHT-PHEV 用實際行動向市場證明:魏牌就是要用更好的技術為消費者帶來超出產品價格的高價值體驗。魏牌 CMO 喬心昱表示:" 我們不能把技術‘翻新’,也不能止步于‘夠用就好’,持續的完善和迭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時刻保持領先地位。"
除了動力技術,底盤品質、操控、做工等也是傳統車企固有的優勢。而此時此刻處于風口浪尖上的理想相繼在空氣懸架以及行駛上出問題,無異于啪啪打臉,雪上加霜。雖然造車新勢力用更貼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的先機,但發展到當前階段,其后勁不足的短板逐漸暴露出來。尤其是在傳統主流車企的產品大量上市后,造車新勢力的產品優勢正在逐步被追平,而靠之前大力鼓吹新技術、智能化、服務、用戶運營積累等起來的口碑進行支撐的底層邏輯已經顯得力不從心。造車新勢力必須尋找新的講故事的方式,才能延續其先手優勢,而技術這條路基本被魏牌們堵死,新勢力還有什么砝碼呢?
雖然 L9 的訂單依舊火爆,甚至有人詬病魏牌的銷量,但魏牌的舉動,毫無疑問代表著傳統車企的覺醒與反攻,畢竟造車新勢力的那些招數,已經被傳統車企們分析的明明白白的。喬心昱表示,要學新勢力用戶運營和講故事的方法,被貼上傳統車企標簽的魏牌必須要進行轉變。魏牌一直在研究各個方面向新勢力學習的點,比如渠道模式、用戶運營,包括魏牌的組織架構、產品、技術未來怎么打,很多的東西都在落地,包括 318,包括技術論戰,包括之前 " 不以 logo 論英雄 " 的 CCTV 廣告,魏牌在不斷的創造話題,現在也到了自主品牌開始發聲的時代。
說到這里,或許有人覺得已經偏離了文章開頭的主題,回到 " 魏牌的 DHT 和理想的增程式之爭 " 的主題上,將來究竟誰勝誰負呢?而我要說的是,再討論這個話題已經沒有意義了。理想的增程式將要直面的不僅僅是魏牌的混動,還有更艱難的純電戰場。
乘聯會數據顯示,自 2021 年 7 月以來,BEV 純電車型在新能源市場穩定占據了 75% 以上的市場份額。比亞迪官方發布的 2021 年財報及 2022 年上半年銷售數據顯示,2021 年及 2022 年上半年比亞迪分別實現銷量 59.37 萬輛和 64.14 萬輛,其中純電車型和混動車型幾乎各占一半。對于理想而言,僅憑借增程式車型打天下的日子恐怕維持不了多久。事實上,理想也早已意識到這一點。2021 年理想赴港上市的招股書顯示,其將拿出赴港 IPO 所籌款項中的 20% 用來研發高壓純電動汽車技術、平臺及未來車型,并于 2023 年起每年推出至少兩款純電車型。
接下來的市場,必將是混動路線和純電路線的博弈,基本沒增程什么事了!當然更沒有燃油車什么事了。當我們不再談論燃油車,而進入新能源的語境,那么新能源內部的矛盾將成為一個主題。最近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一是有車企表示在跟電池企業打工,一是深圳立法自動駕駛事故主要責任由車主承擔。我覺得這兩件事情是智能電動車市場真正成熟的兩個標志性事件。
在以往,當我們談論新能源車的時候,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就是新勢力的 " 白衣騎士 ",新勢力車企們爭相恐后與其聯姻,一旦搭上寧德的快車,便如同傍上了大款,駛上了新能源的快車道。電池、電機、電控這些電動車三大件彼此相親相愛,形成牢不可破的聯盟,高唱著和諧的 " 吉祥三寶 "。然而,隨著大家羽翼漸豐,市場體量的進一步擴大,對于利益分配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昔日的車圈 " 活雷鋒 " 寧德時代轉眼成了 " 吸血蟲 ",這必將促使行業進行進一步的整合。
文 / 李俊杰
圖片來源于網絡